超级机械网 >> 阻抗表

循环经济与生态包装济源攀登架印刷机械铝天花涂镀钢材

2022-06-29

循环经济与生态包装

一、循环经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所谓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法兰轴承,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的工业社会经济是一种田“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这种线性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的运动,通过反向增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这种线性经济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和短缺与枯竭,并日益严重地造成全球环境破坏,诸如大气和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变质、海洋生态危机、物种濒危、三废增多等等。循环经济主张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数字式抗折抗压实验机用于检测100X100X400(mm)150X150X550(mm)混凝土实验的抗折强度和水泥、沙浆等建筑资料的抗压强度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包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十几年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我国包装行业现有2.5万多家企业,年产值从198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376亿元,每年递增近18%,但是包装业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在我国,包装行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包装产品的使用和回收及处理系统不完善,管理手段匮乏,包装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生产的包装制品有70%在使用后被丢弃,每年的包装废弃物超过1500万吨,人均达12kg之多。另从垃圾组成结构调查统计,以可看到我国城市垃圾在产生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包装废弃物增加十分明显。从1984--1988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由0.5亿吨增加到1.4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在体积上已占35%~40%,由于可填埋垃圾的土地越来越少,造成不少城市垃圾围城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如何有控制包装废弃物的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社会焦点。把我国包装业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全面推广生态包装,深入开展一场包装绿色革命已势在必然。

二、生态包装:循环经济中包装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生态包装是指可为人类接受的,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能经济地制造,并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的商品包装。生态包装是对绿色包装概念的延伸和深化,生态包装充分考虑到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着力降低包装材料的环境负载,实现包装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平衡和统一。

1、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包装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设计生产出最优的生产工艺和产品,以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实现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和少污染,而且其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商品包装的清洁生产,要求生产者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经济活动行为原则,使包装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减量化”是针对输入端的,它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好对废弃物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混频器避免。实行商品包装“减量化”,应从改进设计入手,汽车前桥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贮藏和销售功能时,优先考虑的是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总量,尽可能采用最小体积的包装设计,过度包装或一次性使用的包装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再利用”是针对产品时间强度而言的,它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尽可能被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避免物品过早成垃圾,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对包装而言,要延长其使用周期,选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容器,提高包装重复利用率,以节约能源和材料。除了选择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外,提高包装设计质量也至关重要,如果将包装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倍,就相应地会减少一半包装废弃物。“资源化”是针对输出端的,它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垃圾,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即废物的综合利用。包装产品的设计者要注意选择有再利用价值的材料,以便包装废弃物回收后能重新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建立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EMS)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也是发展生态包装的首要条件。建立EMS体系,首先要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其内容包括包装产品的能源消耗、材料消耗,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和包装产品使用后的排放指标(如排污、排废、焚烧或填埋后的污染等),公司企业的活动对环保的综合影响等等。评价结果将有助于企业选择环保技术、清洁工艺和新的管理系统。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再建立“环保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是环境方针、环境策划、实施运行、检查可在唆使表上直接读取硬度值纠正和管理评审等。EMS体系将保障企业实施“绿色标准”,最终达到实现“生态包装”的目的。企业制定的环境方针、环保目标和活动计划应与企业自身的属性、规模、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保的影响相适应,并有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回收再利用以及遵守有关法规等项的承诺。EMS还将负责进行环保监督、环保检查等日常性的工作。

2、提倡绿色消费,构筑生态包装的市场氛围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在购物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消费心理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从而在全球兴起了“绿色消费”时尚。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消费行为规范。作为包装废弃物直接产生人的消费者,需要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自觉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商品包装朝着“生态包装”的方向发展,推动市场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融入人们的生活。据有关资源统计,有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到超市购物时优先考虑环保问题;有66%的英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产品;有84%的美国人愿意购买通过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水果和蔬菜;有80%以上的欧美国家消费者,把环保购物放在首位,愿意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绿色消费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市场,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有72%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有54%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还有38%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往往要依赖绿色标志来引导。就世界包装领域而言,德国率先推行生态包装,使用绿色标志,随后,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也纷纷效仿。“环保标志”是国际标准中的绿色标志,WTO规则显示,凡是获得“环保标志”的产品方可进入国际市场,最近欧盟又重申了产品包装须有“环保标志”的原则。在绿色消费潮流的推动下,人们在选购商品时将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包装是否精美,而是更关心商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包装上是否有绿色标志。消费者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商品,会为自己对环保事业该《指点意见》附录《围护结构保温材料选用及热工性能指标》做出了一份贡献感到很荣幸。由于消费者对生态包装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炮塔铣床的,因此商品的生产厂家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也将不得不把商品包装的环保因素考虑进来,主动采用生态包装,实行绿色营销,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促进商品的销售。

除了环保购物以外,绿色消费还要求消费者养成有利于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消费习惯。环保部门要在公园、街道、居民小区内设分类垃圾箱,引导人们自觉将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提倡并支持社区发起“绿色购物”活动,外出采购物品,尽量自带购物袋,减少使用“用过即扔”的包装品,如一次性塑料饭盒、塑料袋、纸杯等,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的包装容器。

3、加强回收与再利用,实现包装废弃物的生态化循环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对一个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必须立足于整个过程和整个系统,而不是仅仅涉及其中一个环节或一个局部。因此,生命周期分析法(LCA)是循环经济进行微观分析的技术思路。它要求从物质和能源的整个流程,即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生循环、最终处置六个环节对系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全过程、全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来评估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的优劣。如果人们在开采、加工中实行清洁生产,在运输、使用中实施了清洁流通和绿色消费,尚未能完全避免包装废弃物可能对环境的污染,那么就应该在再生循环和最终处置这两个最后环节,尽可能多地回收和利用包装废弃物,并用环境可接受的方式最终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做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以回收二片铝罐为例,重熔冶炼1t铝比用铝土矿生产铝节约95%的能源,回收1t铝可节约4t铝矿石,400kg石油和焦炭;回收钢铁和玻璃废弃物,可以节约生产该种材料所需能量的50%;用塑料废弃物制成零件或包装容器,可节约生产塑料所需能

济南做四维哪家医院比较专业
安徽口腔科医院排行榜
贵州耳鼻喉专家
什么地方治疗肝硬化晚期好
友情链接